2006年海曙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分析

下载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海曙区围绕“建设平安社区,打造和谐海曙”的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克服各种要素制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过程,把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区域经济有效发展。
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43亿元,同比下降7.9%。其中,房地产投资额48.70亿元,同比下降10.1%;投资项目投资额16.76亿元,同比下降4.6%。
一、投资运行的基本情况
1、从投资时期看,续建项目建设占“大头”。全区今年续建项目33个,占投资项目总个数的47.8;完成投资8.82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2.6%,对全区投资起着支撑作用。
2、从投资行业看,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卫生设施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是主体。全区住宿餐饮业完成投资4.38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68亿元,卫生设施业完成投资2.15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完成投资1.25亿元,分别占全区投资总量的26.1%、21.9%、12.9%、7.4%。
3、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工程和土地购置费占主导地位。今年全区建筑工程完成投资7.96亿元,土地购置费完成3.34亿元,分别占全区投资总量的47.5%和19.9%。
4、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仍以自筹资金为主。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上年末结余资金6755万元,本年资金来源138157万元,各项应付款33208万元。其本年自筹资金80164万元,占本年资金来源的58.0%。
5、从投资走向看,基数逐年加大。从近三年的投资情况看,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回落,完成投资从2004年的139014万元到2006年的167604万元,投资增幅稳定回落,有效的抑制的投资过热现象。


年份

投资额(万元)

较上年%

2004

139014

+13.5

2005

176411

+26.9

2006

167604

-4.6

二、房地产开发运行情况
1、房地产开发结构基本合理。目前我区房地产开发中住宅与非住宅的投资结构基本合理,2006年,商品住宅开发投资304883万元,下降12.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2.6%,居主导地位;办公楼开发投资66132万元,增长11.1%,占13.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6707万元,下降13.2%,占7.5%;其他用房投资79270万元,下降13.9%,占16.3%。由此可见,住宅投资仍然占主要地位。
2、商品房销售呈直线上升趋势。受一系列房地产新政策影响,我区商品房交易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1-3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量为13.4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1-6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量为45.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1%;1-9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量为69.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0%;截至12月末,我区商品房销售量达到95.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7.3%。
3、商品房空置面积持续下降。自从进入2006年以来,我区的商品房空置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全年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0.15万平方米,下降8.1%。在一年以上空置商品房类型中,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面积为2.04万平方米,所占比重为20.1%,同比下降26.2%;办公楼空置面积0.16万平方米,所占比重为1.5%,同比下降20.3%。
三、存在问题
1、投资比重随土地制约发生变化。由于海曙区腹地较小,可供推出的住宅项目用地已日渐稀少,大宗土地更是难觅踪影。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投资结构也在调整,房地产投资规模趋于理性,房地产市场的供应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加上商品类住房、经济适用房的投资比例也在不断调整,整个投资结构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2、工业投资潜力不足。由于受区域内发展空间限制,工业企业纷纷在区外建设工业基地,逐步外迁,全年有8家企业外迁。全年仅实现工业投资1.01亿元,同比下降71.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05的5.8%下降到1.5%。
3、拆迁成本影响再投资。成本上升是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土地交易价格的上升、拆迁补偿安置费用增加,贷款利息和税金费用增加等。鄞奉路拆迁赔偿标准已经达到8000元/平方米, 目前趋紧的土地调控政策将导致市区土地价格继续走高,鄞奉路区块的楼面地价将接近万元,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投资“门槛”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投资密度的要求明显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开发投资进度。
四、几点建议
1、做好重大项目推进工作。一是对在建和新开工建设项目,要重点加强协调,加快项目推进速度。二是对已报批项目,要落实好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三是对计划建设项目,要加快前期调研工作,尽快进入报批程序,为全区固定资产持续、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更新改造力度和增资再投资,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增加新的产出和效益。各部门都要注重对这类有潜力企业的扶植和培养。

(撰写 缪巧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