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城镇以上单位劳动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我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区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人数不断增加,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劳动者报酬保持较快增长,但是也存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同岗不同酬等现象,需要今后加以解决。

一、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数增加、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一)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数稳中有增

2011年,我区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年末城镇以上单位拥有从业人员115102人,同比增加3775[1],同比增长3.4%;其中在岗职工95618人,同比增加70人,呈稳中有增态势。

一是国有经济单位是从业人数增长的主要动力。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经济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为48071人,同比增长13.6%,对全部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达152.5%。而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集体经济单位年末从业人员2462人,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年末从业人员64569人,分别同比下降15.5%2.3%

二是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最快。从单位性质来看,事业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为22868人,同比增长10.1%,增速最高其次是机关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为10672人,同比增长7.2%;而受企业关停并转和企业外迁的双重影响,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80880人,同比增速仅为0.6%,低于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三是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体。分产业来看,城镇以上单位中第三产业年末从业人员高达95599人,同比增长5.3%,占全部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为83.1%。相反,农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仅有25人,同比下降39.0%;第二产业年末从业人员19478人,同比下降5.1%。因此,第三产业仍占据吸纳劳动力的主体地位。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四是五大行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分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五大行业的单位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55.6%24.6%18.1%16.3%15.0%,从而有效地拉动从业人员总数的稳步增长。

1  2010-2011年城镇以上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对比情况

单位:人、%

指标名称

2011

2010

增加人数

同比增长

农、林、牧、渔业 

 

 

25

41

-16

-39.0%

制造业

11168

12251

-1083

-8.8%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105

3295

810

24.6%

建筑业

4205

4970

-765

-15.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865

6341

3524

55.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098

4943

155

3.1%

 

 

 

 

批发和零售业

23984

22736

1248

5.5%

住宿和餐饮业

5413

5028

385

7.7%

金融业

91

1066

-975

-91.5%

房地产业

5150

5116

34

0.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576

9579

-2003

-20.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213

3568

645

18.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548

3419

-871

-25.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519

952

-433

-45.5%

教育

6904

6191

713

11.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8773

7543

1230

16.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518

3903

-385

-9.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1947

10385

1562

15.0%

(二)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不断提升,总体素质不断提高。2011年末,城镇以上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32740人,具有大专学历的从业人员25164人,两者合计占全部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3%,比重同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企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提升最快。2011年,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30年,较上年的12.03年延长了0.26年;相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4.33年,较上年的14.43年缩短了0.10年;机关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5.23年,较上年的15.25年缩短了0.02年。可见企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提升最快,推动我区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素质最高。分单位性质来看,机关单位具有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的从业人员为7171人,同比增长4.4%,占机关单位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67.2%.事业单位具有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的从业人员12328人,同比增长12.8%,占事业单位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53.9%。企业单位具有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的从业人员13010人,同比增长15.1%,占企业单位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6.1%。机关事业单位总体素质仍然最高。

三是部分行业单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分行业来看,2011年末,城镇以上单位各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上年均有所上升。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五个行业单位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同比有较大提升,五大行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单位从业人员依次为110人、4221人、3229人、1511人、3101人,分别同比增长57.1%47.7%40.7%34.9%28.0%

(三)城镇以上单位人才资源规模快速扩大

今年以来,我区引进引才引智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末城镇以上单位人才资源总量达69741人,同比增长22.1%

一是经营管理类人才密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末,我区城镇以上单位拥有经营管理类人才10724人,同比增长40.4%。分行业来看,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占该行业全部人才资源的比重最高,比重分别为45.8%30.6%,分别较上年比重提高38.419.5个百分点。经营管理类人才密度得到快速提升。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层次进一步提升。2011年末,城镇以上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0376人,同比增长7.4%,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达43.6%。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63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9068人,分别同比增长6.3%10.4%。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达41.8%,专业技术人员层次进一步提升。

三是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2011年末,技术工人数达到20201人,同比增长47.2%,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达29.0%。其中,高级技师223人,同比增加147人,同比增长193.4%;技师1820人,同比增加314人,同比增长20.8%;高级工2197人,同比增加99人,同比增长4.7%。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21.0%。可见技术工人规模进一步扩大,层次进一步提升。

四是十大行业人才集聚度过半。分行业来看,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教育、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十个行业人才资源占本行业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过半,比重分别为95.7%88.4%86.9%83.6%82.0%78.1%66.3%64.8%56.0%52.7%

二、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

(一)劳动报酬总额平稳增长

得益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政策,我区2011年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长较快,总计达69.57亿元,同比增长19.1%

一是在岗职工劳动报酬占主导地位。2011年,在岗职工劳动报酬总额为63.24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比重为90.9%,对劳动报酬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3.6%。劳务派遣人员劳动报酬总额4.61亿元,同比增长40.1%,占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比重为6.6%。相对而言,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相对较低,总额为1.72亿元,仅占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比重2.5%。在岗职工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是拉高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二是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最快。分单位性质看,得益于企业人均工资水平的提高,2011年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达40.83亿元,同比增长19.4%,对全区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贡献率达59.5%。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劳动报酬总额为18.43亿元,同比增长18.0%。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劳动报酬总额为10.00亿元,在上年零增长的低基数基础上同比增长17.0%

三是五大行业拉动劳动报酬的增长。分行业来看,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等五大行业对劳动报酬总额的增长的贡献最大,分别同比增长30.7%26.9%27.3%31.7%34.8%,贡献率分别达21.4%21.3%14.5%9.1%7.4%

1  2011年末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分类情况(亿元)

(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继续平稳增长

2011年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65992元,同比增长15.2%。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国有经济仍占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制高点。从所有制类型来看,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绝对值增长最多,2011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90334元,同比增加9463元,同比增长11.7%。其他所有制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最快,平均工资48206元,同比增加6432元,同比增长15.4%。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增长最慢,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59643元,同比增加1650元,同比增长2.8%

2  2009-2011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其增长速度

二是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最高。从单位性质来看,由于机关单位各类补贴等收入进一步得到规范,并在今年纳入工资统计范畴,因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幅最高。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32万元,同比增加16640元,同比增长19.2%。得益于一系列工资制度改革企业、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也水涨船高,2011年,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3768元,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0546元,分别同比增加8082元和5804元,分别同比增长17.7%6.8%

32009-2011年不同性质单位平均工资对比情况(元)

三是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差距明显。分行业来看,除了建筑业以外,各行业在岗职工工资均同比上升,但各行业间工资增长幅度较不平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最高的三个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达61526元、36894元和47012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7.0%35.8%24.5%。相对而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幅相对较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49336元、109525元和68027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2.0%3.2%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2012年展望

虽然我区城镇单位的从业人员和平均工资水平保持同步增长、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在劳动领域仍存在收入差距大、同岗不同酬、劳动者收入可持续增长受制约等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一)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011年,收入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116443元、109525元和103098元。收入水平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仅为25875元、30369元、36894元。收入水平最高行业是收入最低行业的4.5倍,收入差距较上年的4.3倍进一步扩大。

(二)在岗职工与劳务派遣工“同岗不同酬”现象仍未得到缓解

2011年,我区城镇以上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年平均人数为11713人,同比增长30.5%,占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比重达10.2%,劳务派遣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劳务派遣工虽然与在岗职工在同样岗位上工作,获得的劳动报酬却差距较大。据统计,我区城镇以上单位劳务派遣工的年平均劳动报酬为39398元,同比增长了7.4%,而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65992元,同比增长了15.2%,两者绝对值差距达26594元,增速差距达7.8个百分点。因此,随着劳务派遣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岗不同酬”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多因素影响我区职工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物价持续高位运行,2011年宁波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高达105.3%。物价上涨推高居民对工资上涨的预期,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更多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就近就业,用工荒在不同行业和不同时间段进一步蔓延。物价上涨、招工难、用工成本的上升、欧美市场的持续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区企业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甚至迫使部分企业选择外迁。这些负面因素将影响我区企业队伍的稳定,最终影响我区就业和劳动报酬的持续增长。

2012年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由于受欧美债务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可能减弱,外部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将可能进一步减弱。此外,在趋紧的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融资难度不减,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提高的预期较强烈,企业利润增幅存在持续回落的可能性。由于我区经济运行中仍有服务业支撑有力、内需动力不断增强等有利因素,所以总体来看,2012年我区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也可能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说明:本文中涉及的“人才资源总量”是指:企事业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中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及机关单位中所有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及技术工人。

 

 

(执 笔:张春霞、杨爱浓)

 



[1] 2011年,劳务派遣人员按谁用工、谁统计原则进行统计,为保持两年数据的可比性,对2010年的数据作同口径调整。